课题会议记录2
东关小学课题研究活动记录
活动时间 | 2018.11.30 | 活动地点 | 录播教室 |
参加人员 | 韩玉芹、艾晓辉、吴梅等全体教师 | ||
主持人 | 吴梅 | ||
记录人 | 艾晓辉 | ||
课题研究主题 | 拓展阅读培训 | ||
教研流程 | 1、艾晓辉做拓展阅读培训 2、校长对课题组工作进行指导 3、布置下一步工作 | ||
教研过程 | 一、拓展阅读培训 咱们先说说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就是以课文为中心,扩展到阅读有关作品。 扩展阅读作为精读和略读的补充,可以拓展阅读的范围,扩大读者的视野,便于沟通课内、课外阅读,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,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、立体化、综合化。而且,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、补充、融合和重新构建中,使读者开拓思路,涌现创意。 “为啥要拓展阅读? 1、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明确指出:“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,扩大阅读面,增加阅读量,提倡少做题,多读书,好读书,读好书,读整本书。《课标》同时还规定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,而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量仅为30万字,要想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,单凭语文课堂和阅读教学是难以完成的。 2、“阅读为孩子插上隐形翅膀。”童年的阅读经验又是一个人的生命底色。要使生命底色变得丰厚润美、光彩照人。“读书是最好的化妆品。”—小学生同样要化妆,把自己打扮得更阳光自信、更精神勇敢、更睿智优雅。…… 3、温儒敏:把培养读书兴趣,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! “语文教学的本质还是多读书。” 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,这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,是建树一种生活方式。中小学阶段,读书是取得精神成长和智力提升的主要营养源。 4、“部编”新教材的全面改版,增加了“和大人一起读”“快乐读书吧”两个栏目,将“课外阅读”名正言顺地纳入课程。(以新教材为例谈) 三大昭示: 昭示着对语文教学最朴素目标的追求和坚守。 昭示着课外阅读堂堂正正进入语文课程。 昭示着阅读教学中阅读形态的重大变革。 课本是教学的凭借,但并不是唯一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根据文本的序列和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,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,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,树立大语文观教育。 拓展阅读课文哪里找? 1、由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,人教社最近出版《语文素养读本》 2、蒋军晶《群文阅读》 3、教师读书的精华(现在的阅读材料不是太少,而是太多了。如学习杏林子的《生命 生命》一文,搜索与“生命”有关的材料,能获得12900000条信息,再以“散文”、“珍爱”等词加以精确检索,答案依旧数不胜数。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前,我们必须从文本解读需要为出发点去寻找利用信息。) 拓展阅读咋操作 (一)先来吐槽一下 1、课外阅读的目的不太明确 (后显性) 2、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,常常停留在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书目的层面上 (语言要素) 3、没能恰当地找准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切入点 4、没有时间 推广阅读与提高课堂效率是联系在一起的 (二)达成共识 牧养孩子的心灵、提升孩子语文素养的芳草地在教材之外,在孩子平时自由自主的海量阅读中,在和伙伴之间的共读精进中。所有的教材,只能权当一个例子,孩子从中积累词语、习得策略、掌握方法,然后转身面向更丰富的主题阅读、整本书阅读,那是一个更加辽阔的世界。 教师需要做的,是每天陪着孩子们一起朗读优秀散文诗篇,一起阅读优美童话故事,一起走进斑斓多彩的文学、历史、哲学与科学的世界。无论教育如何变革,无论课程怎样创新,无论从专家嘴里冒出多么新鲜的名词,一线教师要始终记住并捍卫这一点:阅读是童年成长中最重要的基石,离开阅读大谈教育的革新,只是一个伪命题。 (三)从哪儿开始——解决兴趣问题 1、从大声朗读开始——由听爱上读 在我们每个班级里都有不爱读书的孩子,但这不并是我们放弃努力的理由。对于那样的孩子,我最想推荐的就是大声读给他听,让孩子由听爱上阅读。 早在1985年美国阅读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名为《成为阅读大国》的报告中说,给孩子朗读,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,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。 A、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朗读的书。(上面已经提到的,课文内容。) B、 要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,师生共读。 C、 要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。 要注意读的语调、语速。大声朗读的要义是要让听的人听得明白,喜欢听,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2、朗读技巧指导什么? 基本理念: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、阅读、写作、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,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。 总目标: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,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。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,注重情感体验,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。 第一学段(一、二年级): 1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 2、诵读儿歌、童谣和浅近的古诗,展开想像,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,感受语言的优美。 3、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。在阅读中,体会句号、问号、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。 第二学段(三、四年级): 1、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 2、能联系上下文,理解词句的意思,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。 3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,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。 4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,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,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,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。 5、诵读优秀诗文,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,展开想像,领悟内容。 6、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,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,了解冒号、引号的一般用法。 第三学段(五、六年级学段) 1、能用普通话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 2、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,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,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,体会其表达效果。 3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,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。在交流和讨论中,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,作出自己的判断。 4、阅读叙事性作品,了解事件梗概,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、人物、细节,说出自己的喜欢、憎恶、崇敬、向往、同情等感受。阅读诗歌,大体把握诗意,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,体会诗人的情感。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,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。阅读说明性文章,能抓住要点,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。 5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,体会顿号与逗号、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。 6、诵读优秀诗文,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、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期待找到有效融合课内外阅读的链接点、拓展点,把课内阅读获得的方法及时迁移、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,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使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、互相促进的方法和策略,并不断完善它,以帮助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,为其语文学习夯实基础。 这些问题应该怎样改进呢?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教师研读文本之后,帮助学生尽可能找到由阅读文本向课外阅读延伸的“阅读点”,以巩固文本知识,丰富、扩展文本内涵。我们根据文本特征及学生特点,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展的选材工作,让学生读有所依,同步阅读相关内容,及时巩固、拓展与文本相关的知识点。 找准切入点,据文深化拓展阅读,可有以下尝试: 四、找找落地点——拓展点、阅读点、链接点、切入点。 其实,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能找到这样的点点点。 如果现在我们就针对你教学中的一课,如果让你找阅读点,你去哪儿找?可以是适合大声朗读的,也可以是群文阅读的,也可以连续拓展阅读的。 (一)以相同主题或相同题材为阅读拓展点。 即根据每一组教材的主题或题材来选定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。在文本教学前,可结合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的阅读,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能够减少学生查阅、搜寻素材的时间,提高学生的阅读针对性,如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、作者简介、课文链接、推荐名篇佳段类文阅读等内容。在课前适当的时间内安排学生阅读,增加学生的阅读量,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。 (二)以表现手法为阅读拓展点。 资料的适度拓展,加深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,同时在交流、品味、朗读的碰撞中品味出语言的魅力。学生用心品读,体会这些字词句的美妙,在品读中欣赏美,在欣赏中受到美的熏陶。 (三)以课文背景为阅读拓展点。 对离学生生活年代比较遥远的课文,设法将其背景文章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,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。 资料链接: (四)以课文原著为阅读拓展点。 对选自名家名作的课文,如《猴王出世》《草船借箭》,学后趁热打铁,荐读原著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。 (五)以课文作者为阅读拓展点。 如: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,在学习了鲁迅的作品、了解鲁迅的事迹及感受对鲁迅的怀念之后,我向学生介绍鲁迅的一些作品:《鲁迅全集》、《朝花夕拾》、《狂人日记》等,让学生走近鲁迅,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品质。 (六)以文本空白处为阅读拓展点。 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"空白",需要读者去感悟。如果我们的老师有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,恰到好处地"补白",就能促进学生感悟,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。 (七)以学生认识不到处为阅读拓展点。 文本所提及的内容,有些与学生有着巨大的时空差距。教学时,当学生无法理解文本的内涵或者对文本的内涵只是“浅尝”时,教师要及时补充相关的材料。 时间从哪里来? 具体怎么操作,时间从哪里来?有什么好的方法? (1)早读十分钟足以。 (2)班级微信展示:小小朗读者 (3)学习空间 (4)投屏软件
四、领导总结 韩校长:教师要有科研意识,学校需要领头雁,可以教研形式展开活动,在期末前可以全校推广。教师需在基本功上下工夫,发言过程中大方得体。孩子阅读量用什么形式来展示,让学生在积累本上做记录,每天的收获。
|